发布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22
查阅:8762
贺兰山福因寺(北寺)AAAA旅游区
景区门票:75元
景区地址: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苏木境内
福因寺,史称“福音寺”,俗称“北寺”,是蒙古高原上的又一个藏传佛教圣地。该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并由嘉庆皇帝赐名“福因寺”。历史鼎盛时期有大小寺庙15座,房屋893间,曾多次被毁又重新恢复。一代宗师阿旺丹德尔就长眠于此,阿旺丹德尔是杰出的蒙、藏、梵文语言大师,他将故土的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是阿拉善建旗300多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福因寺也因其盛名而闻名于世。
福因寺坐东向西,东靠贺兰山的苍茫林海,西向阿拉善的大漠戈壁,四面群山环抱,是历史上求财、求学、祈福的圣灵之地。现有宗教设施300余间,亭、堂、殿、阁、僧房等一应俱全。
自然风光
千指峰、一线峡 原名佛掌峰,因其形似佛掌相合颂经之状而得名,后因沙石添埋只露其指,与周围指状石峰相连成景,故名千指峰。千指峰之间有一石峡,其形狭长,得名一线峡。传说北寺一世活佛向佛主求赐镇寺之宝,佛以雷电击之,活佛惧怕躲闪,雷电击在山壁上而成一线峡,一世活佛因此而未能成仙,但也因此得到了镇寺之宝舍利石。古老的传说已无从考证,但一线峡风景幽静,树木葱葱,身临其境,如入仙苑。
石祖、石母 这两处景观一阴一阳,隔路遥对,相映成趣,取名“蕴育”,取阴阳相配孕育创造天地万物之意。这里的牧民有祭祀这两块石头的风俗,上面的彩色旗幡就是祭祀用的。有关这个景点,说法不一,北寺的佛爷称路一边这座山为男山,称另一边为女山,相传这二位乃是阴阳二鬼吏,是地藏王菩萨专门派来守卫福因寺的门户,又称石门。大家看,这悬挂五色法幡的地方就是福因寺的法门,佛爷说,入了此门才算进了福因寺,才能真正受到佛法的保佑。
云台峰 景区内南侧的最高峰--云台峰即坐落于此。云台峰海拔高度2800米,其名字来源于贺兰山之云雾。登上云台峰远眺茫茫林海群山,同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地文人墨客亦有“登罢云台不看岳,贺兰此峰最幽奇”的吟咏之句。此山的不凡之处还在于它的茫茫林海。当山风起时,林涛如潮,奔涌而来;群山呼应,犹如万马奔腾,使人惊心动魄;微风掠过时林木轻舒枝叶,飞鸟时鸣,流水叮咚,倾听大自然的奏鸣曲,令人心旷神怡;风止不动时,山林则静若处子,闲情逸致。独行登峰心若止水,意平如镜、物我两忘。一路行来奇景叠出,妙趣横生,浮想翩翩,文思如涌。让游客能在空中观彩霞、赏落日,提供从不同视角观赏贺兰山绝景的机会。
状元峰 景区北侧为著名的第二高峰--状元峰,东西两侧为兄妹峰,全长约800米,与其南侧的云台峰遥相呼应。状元峰又名“运气峰”,福因寺的活佛已为此峰开了光。从福因寺往北有一条狭长的泄洪水沟北寺沟,跨过北寺沟即到状元峰脚下。抬头远眺,山上怪石千姿百态,树木青葱。羊肠小道,石径幽邃,拾级登高,可俯瞰全寺美景。一条蜿蜒的人造石阶可通向状元峰峰顶,分为“秀才阶”、“举人阶”、“进士阶”三级。及至山顶到状元峰峰顶又分可分为“探花”、“榜眼”、“状元及第”三个小路段。其寓意为求学之人通过乡试、县试、省试分别求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三个功名。及至殿试阶段依考取的名次可分别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称之榜眼;第三名谓之探花。状元峰远近闻名,每逢周末或假期总有许多父母携子带女慕名前来求拜。自状元峰回返,可达其上的另一个敖包。具说来此沾沾灵气,能交上好运,意可生活美满、工作顺利、事业锦上添花。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来此祭拜祈求好运的人潮更是络绎不绝。
灵龟山 相传,著名学者阿旺丹德尔年轻时自藏区载誉而归后,按照师傅的吩咐在北寺沟口支个毛毡房独居,与一蒙古族老妇一同牧羊相依为命。阿旺丹德尔每天放羊也从未放弃学习,依然每天读书诵经。时间久了就有一只灵龟前来此地听经,参悟佛理,有心成果。不知不觉过了很久,灵龟也一直坚持来这里听经学习。后来阿旺丹德尔走了,可灵龟依然爬来这里等候阿旺丹德尔的归来,时间长了便化成了龟山。
宗教人文景观
石刻岩画群 石刻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景区内石刻岩画众多,其中北寺沟石刻岩画群最为集中和有名。岩画群绵延2公里,分布于沟谷两侧的悬崖峭壁之上或林立于道路两旁。画面大小各异,形象百态,凿刻技法简捷生动,粗犷有力,画境古朴,形象逼真,具有独特的藏式艺术风格。
福因寺内现存最早的岩画石刻,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藏传佛教石刻艺术的瑰宝,成之为景区富有特色的室外艺术展馆。沿路的岩画石刻群有:十相自在、六字真言、多闻天王、药师八佛、文殊菩萨、长寿三尊、金刚手菩萨、不动佛咒语、五姓财神、黄派五尊、四臂观音、绿度母、阿弥陀佛、玛尼堆、释迦摩天降图、铁护法等岩画石刻群。其雕刻手法独特、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肃穆的藏传佛教文化气息。
十相自在图 是一种极具神秘力量的一种图符,它是由七个梵文字母(“亚热巴拉玛恰哈”)和三个图形日、月、圆圈联合组成一个时轮图形,集三法界器世间一切精华于一体,这种图符包含着非常复杂的辩证关系,图符中的五种颜色象征着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水、火、风、地、空。十相自在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资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其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身心安康、扎西德乐!
贝哈尔王 是一大护法,是帮助事业的,也叫事业王!供养和祈求能够得到事业上的帮助和除障碍等等!他身体白色,表示清净无染。身披虎皮衣,表示威猛、勇武。头戴宽边方顶黄喇嘛帽,象个斗笠,帽顶有一个方形扣子。有3个头,颜色各异:居中白色,右面蓝色,左面红色,表示他具备三种功德。每头三只眼。有六臂,各持有物。第一双手伸向两边,右手拿金刚头的钩,左手拿弯刀;第二双手作射击姿势,右手拿箭,左手拿弓;第三双手,右手拿匕首,左手执棒。这些持物都表示他护法之威力。他骑着一头绿鬃白狮,象征降服了骄傲。脚下台座有莲花和太阳,表示他事业的成就。
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又名六字大明咒,是佛教里最常见的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愿力与加持的结晶,故又称为观世音的心咒,经上说:“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
药师八佛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蓝琉璃光药师佛王、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
长寿三尊 藏传佛教中,无量寿佛、尊胜佛母、白度母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称为长寿三尊,是西藏诸多寺庙中常见的佛像组合形式。长寿三尊一般以长寿佛为中央主尊,左下是白度母,右下是尊胜佛母。
金刚手菩萨 是一切佛菩萨的力量的象征。供养顶礼此菩萨,颂持他的名号和心咒能够得到大威力一切事业和道路畅通无阻!吽班杂哌。
五姓财神 音译藏巴拉,源于古印度的神祇俱毗罗,后由怛特罗佛教沿用并由藏传佛教重新演绎。其法相是手持吐宝鼠或一袋黄金。当藏巴拉传到西藏后,各藏传佛教支派逐渐发展至依不同修持所属的五种颜色、形象,再配合五方佛的概念而成为五姓财神。一般人以五姓财神身上的颜色作为称号。
玛尼堆 本玛尼堆是内蒙古地区最具特色的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释迦牟尼天降图 传说以前有一世活佛为了给福因寺寻找镇寺之宝,孤行于山林之间,远处看到一僧一道似在论法,便上前聆听,走到跟前只是石头,惊叹之后按此石显现之像塑造佛像供奉,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此石天然形成,形似一僧一道,惟妙惟肖,天工造物,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黑铁匠护法”景观石 骑羊护法者是个铁匠,汉名叫护法黑铁匠,护法神是个黑脸,面目狰狞十分凶猛,他负责保护胜乐宫殿的安全,使人们不受外魔的侵害。在雕刻此石时出现了一道佛光和浓郁的羊肉味,这是一种吉祥的预兆!后来又将其供奉。
绿度母神像 绿度母超度众生成佛的佛母,绿度母在众多的度母中地位最高,他被奉为本宗佛母,人们向她祈祷,能够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凡有所求,无不入愿,而且死后可往极乐世界。
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位于景观路北侧,景观路曲径通幽、蜿蜒直上通向云台峰。其旁的水景观以藏传佛教文化为内涵通过加入现代艺术设计元素加以表现,称之为龙湾“八瑞”。龙湾“八瑞”来源于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八宝图案。塑造了“吉祥普照”、“宝瓶印月”、“金轮常转”、“双鱼戏水”、“白螺曲溪”、“胜利登途”、“宝伞祈福”、“妙莲天镜”等八景点。佛之寓境,水之灵动,景之天工,巧妙融合,打造一条“八瑞呈祥,圣境通幽”的景观水系之路。在藏传佛教中,吉祥八宝的标志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如宝伞代表佛陀头,胜利幢代表佛陀之身,宝瓶代表佛陀的喉咙,金鱼代表佛陀的眼睛,海螺代表佛陀之语,莲花代表佛陀的舌头,吉祥结代表佛陀之意,金轮代表佛陀之足。
宗教文化区
宗教文化区是旅游区的核心功能区,在原福因寺寺庙所在场地按原样恢复历史上的黄庙等福因寺主要庙宇建筑,根据寺庙宗教管理与活动的需要配套安排福因寺历史博物馆、阿旺丹德尔纪念馆、僧房附属建筑与设施,是集中展示福因寺宗教文化、贺兰山旅游文化的重要场所,并解决了众多僧人和信徒的居住。
大雄宝殿(俗称“黄庙”) 就是寺庙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祖,边上和周围供奉菩萨、勇者、空行、护法等等。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千佛殿 殿内供奉的是藏传佛教第一大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千尊像。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宗喀巴是青海湟中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父名达尔喀且鲁崩格,母名馨茂阿却,两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宗喀巴卒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岁。因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
转经阁 是祈求生命轮回,灵魂不死的地方。同时,法轮也意味着佛法不拘于一物一处,而是四处传播。信徒可在转经阁摇转法轮诵经积德。
阿拉善神殿 殿内供奉的是阿拉善地方神祗,此殿非常灵验,供奉者得到护法神祗的眷顾,能除障消灾,在事业和生意方面得到最大的帮助。
财神庙 福因寺是求财求学的佛教圣地,财神庙地北寺鼎盛时期香火极为旺盛,香客云集。原财神庙在“文革”期间被毁,2005年在善男信女的捐助下重建财神庙,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成为北寺旅游区的又一盛景。
僧舍 僧房的附属建筑与设施,提供了展示福因寺宗教文化、贺兰山文化的重要场所及解决众多僧人和信徒的居住,其主要建筑为藏式框架结构建筑群,粱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绘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论、宝瓶、尖参等,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质感。
晒佛广场 晒佛仪式展现丰富多彩的佛事活动和一众信徒跪拜祈祷的虔诚心理。晒佛节当天,信教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一大早来到当地的寺院准备晒佛。仪式开始后,首先由藏族男子从寺院的楼阁中,将描画着释迦牟尼佛祖像的红布卷“请”出来,所有的男子虔诚的将佛像扛起来,这时,藏族喇嘛开始吹奏佛乐,人们扛着佛像跟在喇嘛后面,把佛“请”到阳光充足且洁净的山坡上,顺着山坡展开佛像画卷,晒佛节正式开始。
白塔广场 从东向西依次是莲聚塔、四谛塔、息诤塔、菩提塔、神变塔、降凡塔、胜利塔、涅槃塔,乃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又叫善逝八塔。
坛城广场 梵文音译为“曼陀罗”或“曼达”、“满达”。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荼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此为文殊菩萨的供奉广场,坛城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宗教艺术一绝,其中间耸立着5米高的铜质鎏金文殊菩萨四面像。
舍利塔 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大德舍利子的塔,因塔内存放舍利子而得名,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也有一种是存放舍利子和经书的塔。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舍利子”为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见证,可以坚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萨,顶礼参拜,诚心供养。
阿旺丹德尔纪念馆 阿旺丹德尔(1759—1840年),原籍阿拉善左旗巴彦诺尔公苏木,是一位精通蒙、藏文及古梵文的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蒙藏语法大师、辞学家、翻译家、宗教哲学家、文学家等美誉,是阿拉善建旗三百多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
阿旺丹德尔不仅仅是一名精通佛学理论和宗教哲学的高僧大德,他还是一位致力于蒙藏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先驱,他对于蒙藏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和积极作用是举世公认的。阿旺丹德尔一生用蒙、藏两种文字著述40余篇,大部分由塔尔寺印经院于清末木刻出版,书名为《阿旺丹德尔拉隆巴全集》,收录了他的哲学著作14篇,文学著作13篇,语言文学著作9篇,共计36篇约20余万字。本馆内收藏有阿旺丹德尔的代表作品,有蒙古语文语法著作《详解蒙文文法通讲》(蒙语称《贺楞其木格》,1828年69岁时著)、《知者语饰——藏文字词概述》、训诫哲理长诗《人道喜宴》(又名《人伦必修》,道光十年即1830年71岁时著)、藏蒙大词典《详解月光辞典》(又称《浩月辉映词典》,1838年79岁高龄著,由北京松竹寺木刻出版)、《千日光明词典》(道光18年木刻出版)等。还有当代研究者出版的《阿旺丹德尔研究论文集》。同时,还有展现其恢宏不凡的一生事迹的图片、文字说明以及历史文物等。